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转型 让城市更宜居 陈宪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转型让城市更宜居

——陈宪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陈宪

2013-04-0116:41:14

来源:解放日报2013年3月2日

人物小传: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执行院长。近年来,主要从事服务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社会兼职有: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出版有《跷跷板上看天下》、《人本精神:经济学人的告白》、《走进公共社会》、《谁来关注利益失衡》、《美国病,中国病》等。

转型的动力来自于创新

经济增长就像前行中的火车、汽车,过去30年,增长的动力来自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投入,现在要转换为效率或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来自于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转型现在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国家发展转型、城市发展转型、产业发展转型,等等。转型的动力来自于创新,上海这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如何,值得深究。转型创新为了发展。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发展意味着什么。答案也许是唯一的,意味着老百姓的宜居。上海当然也不例外。

事实上,在中国,转型有两个基本视角。一是体制转型,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都有转型的问题;二是发展方式转型,以前叫增长方式转型。这两个转型要放在一个框架中来认识。不过,无论体制转型,还是发展方式转型,都首先是从经济活动的视角提出来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来讨论一下传统的增长方式或发展方式,然后对这个意义上的转型进行定性的讨论,再用一些数据看上海正在发生的转型。

传统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力供给充裕,大量土地有待开发,进而又人为地扭曲劳动、土地、资源和环境等要素的价格,在政府主导、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的引领下,推动了30多年的高增长。显然,现在难以为继了。廉价要素在过去30年的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当时很多企业发展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但我们对此少有处罚举措。这意味着环境很廉价。环境破坏的过程,就是把私人成本转移为社会成本的过程。在这样的条件下,获得了高增长。但这种高增长现在还能继续下去吗。显然不能。再这样下去的话,代价会更大。所以要转型,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求转变增长的动力,也就是投入要素的转换。经济增长就像前行中的火车、汽车,主要用什么东西作为动力。过去30年,增长的动力来自要素投入,我们大量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价格扭曲的。这些“大量投入”的东西现在遇到问题了,劳动、土地都不再是“无限供给”。现在要转换为效率或者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来自于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转变发展方式,还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之初,企业生产出什么,商店里有什么东西卖,都有人要。显然,填补短缺,在一段时间里是发展的空间。那时候,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不到20%,现在已超过了50%。城镇化每年提高一个多百分点,这是发展的空间。在这30年间,尤其是最近这十几年,我们先后提出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方向。我们还看到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这30多年的发展空间。未来30年的空间,有很多和过去30年的空间一样,比如,要继续城镇化,年均大概还有一个百分点的提高空间。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存量还要进一步提高。未来最重要的发展空间是产业升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大致是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和空间的转换。


(未完,全文共6568字,当前显示144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