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把握“五大发展理念”

常修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制度经济学领域人的发展理论、广义产权理论和中国转型理论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的“人民”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当前,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位置在哪里”。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是见物还是见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1986年即提出“人本经济学”课题的常修泽教授。他表示,“人民主体”与马克思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应系统把握“人”的三层内涵;把“人的发展”红线贯穿到五大发展理念的体系中,排除两种本位―“物本位”和“官本位”;应全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纠正某些片面性的误读。

记者。应该如何理解您所说的“人民主体”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

常修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提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称这是“新社会的本质”。恩格斯晚年在致卡内帕的信中强调,“除了摘出这句话之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而且是人类共同文明的最高价值。今天讲的“人民主体”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可以并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了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年来,中国以gdp为代表的物质财富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人的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却不同步。一条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线,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陡然上升;底下原本是两条线:一条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线,一条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线,之后城乡增长指数趋同。虽然城乡居民收入线也在上升,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线”(可称为“国富线”)与“城乡居民收入线”(可称为“民富线”)两者离差很大,而且呈现逐步扩大趋势,以致形成了一个“剪刀差”,反映了中国目前深刻的矛盾。

利益分配格局涉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各方对此颇为关注。本人曾提出要实现由“国富”到“国民共富”的转型。但在民富一时相对短腿的情况下,根据“十三五”期间着力“补短板”的精神,应强调“民富优先”。一方面,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另一方面,在社会各群体之间,通过“提低、调高、扩中(未来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达到总人口的60%以上)”以及采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使穷者不能再穷、富者可以合法致富并予以调节,同时扩大中产阶层,最后达到社会共生、共存和共富。

记者。您提到要准确把握“人”的三层内涵,能否更具体地阐述。

常修泽:“十三五”期间,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涉及八个方面的民生问题:公共服务供给、脱贫、教育、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健康中国及人口。在探讨共享发展时,要把握“人”的真谛,准确把握“人”的内涵,防止把人的内涵狭隘化,这需要从三个维度把握人的含义。

―横向上“全体人”,而不是“部分人”或“多数人”或“大多数人”,强调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共生(关于社会共生,有三条建议:“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要补短板,一个也不能少,特别是脱贫工作。

―纵向上“多代人”,而不仅局限于当代人。注重代际公平,下代公平,给草根阶层提供上升通道。

―内核上“多需人”,而不是“单需人”。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特别强调包括人的尊严在内的“高端人本”。

记者:

为什么必须把“人的发展”红线贯穿到五大发展理念的体系中。


(未完,全文共4669字,当前显示14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