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强化举措抓党建 兴村富民谋发展4.27

立足实际谋发展兴村富民奔小康

硝井子村位于和硕县乌什塔拉乡的南部边缘,是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并举发展的村。全村由维、蒙、哈、回、汉五个民族组成。2002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427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是和硕乃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先进村、红旗村。现如今,硝井子村绿树成荫,柏油路到家门口,一排排统一的红砖房分外醒目

,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100,运输车辆几乎是家家都有,尤其是学校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是那样的悦耳动听。这个距离县城最远的小村在1996年分别被自治区、自治州评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199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1998年被自治州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自治区评为先进村委会;2000年荣获全国先进调委会荣誉称号。就是这样一个人纯收遥遥领先的小村,在1990年以前,由于村里的居民90以上是游牧的牧民,村子里房屋没有几栋,道路都是粘粘的黄土,落在衣服上抖不落,拍不掉,若遇雨雪则是泥泞难行,白茫茫的一片盐碱滩,除了长了几棵红柳和梭梭,再也看不到什么生机盎然的东西。上街赶巴扎不用介绍,就看那一身一脸的黄土就知道是硝井子村的。“弯弯埂子芨芨草,黄羊兔子满地跑,田里庄稼比草少”是对当时硝井子村最真实的写照,什么原因是当时人均收不足800元的贫困落后的村在十年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班子,找路子,干就干出一翻新样子

在90年代初,硝井子村牲畜管理体制落后,牧民放牧方式陈旧,广大牧民人随羊走,传统的放牧形式死死的把硝井子村的畜牧业限制在山区所划的圈子里,集体牲畜流失严重,而农区的生产种植单一,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村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两委班子成员年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用他们的活说,也想把硝井子村搞出个新样来,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1995年两委班子换届,一批有魄力、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被选进了班子,新上任的村支部成员首先从加强自身素质做起,党支部书记带头参加成人考试,报函授,上电大,并不断带领大家学政治、学理论、学科学。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加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增强了,为推动全村整体工作,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组织保障,发展意识不强,思路不清也不行。村党支部做出决定,首先从牲畜管理制度着手,对原有的牲畜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承包制,把集体羊群包给有头脑,有责任心的人放牧,年底按比例收取提成,集体和个人都得到了实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养殖大户。制定了种养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三年经济发展规划。到了1999年硝井子村牧民定居率达到了100。随着牧民定居,硝井子村再次提出利用牧业村的优势,不仅要养,而且要在育肥上下功夫,要在短时间内见效益的思路。农牧民们很单纯,只有他们得到实际利益,亲眼见到挣了钱,才能相信。于是,党支部书记马学礼带头建起了暖圈、暖棚搞牛羊育肥,一年下来,马书记仅在养殖育肥方面人均增收了1300元。农牧民们这才相信,纷纷建起了暖圈、暖棚,并缩小玉米、棉花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苜蓿的种植面积加。现在硝井子村几乎家家都有暖棚、暖圈。仅育肥一项每年人均增收350元。

新技术,新品种,牲畜改良为硝井子村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未完,全文共5183字,当前显示137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