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丹文化,南丹地域文化集结的总和

在“国强必霸”的逻辑下,一些西方国家始终对中国抱有防范心理。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追求和谐共荣的价值理念,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看来,向世界解读中国的价值理念,一定要追本溯源,找到中国文化的特质。于丹一直试图用大众传播的方式激活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活着的基因”,《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已有30多个语种版本,发行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的文化基因里透着农耕文化那种敬畏之心、小小的欢喜和保守的善良,“所以,称霸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里的东西”。

中国文化里没有“大满”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特质到底是什么。

于丹:随着中国经济、外交地位的上升,下一个命题就是我们的文化话语权。文化是外交的一张名片,是对话的依据,是积淀在我们血液中的基因。在西方眼里,中国现在是个大国,但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强国,就在于我们的文化话语权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西方为什么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有防范之心。因为按照西方的帝国逻辑——国强必霸,但其实中国文化中没有这种称霸的基因。要解读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基因,一定要追本溯源,回到农耕民族的源头上。我们今天看东西方文明,不能孤立地在自己的语境中去谈,一定要放在差异的环境下,找到它们在文明质地上的不同。我在国外讲学时,很多学者、记者都会问:“我们到处都是教堂,我们信仰上帝,我们是有强大信仰和底线的民族,你们中国呢。”我说,我们虽然没有全民的宗教信仰,但一直有全民的文化信仰,中国人的家规家训、家庭伦理归属实际上是替代西方神灵和宗教的。比如,如果我和一个西方人同时打翻一个杯子,西方人会本能地说“ohmygod”(我的神啊)。而我会说“哎呀我的妈呀”。为什么他喊神的时候我会喊妈呢。因为我从小不上教堂,没有外在神灵的概念,但中国孩子犯了错在古代是要跪祖宗牌位的。所以,这时本能叫出来的其实是中国人的伦理条律和家规。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伦理与天理是最大的行为底线。

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等大都是从天上下来的,是对神灵的致敬。西方崇敬外在力量对人的提携和帮助,强调的是每个个体的公平和尊严。而中国的节日基本上都是地里长出来的,从清明到端午,一个一个节气往下走,有这种秩序的安顿。中国面向土地的农耕文化,是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是不寻求扩张的文化基因。我有一次上课和学生说,今天是小满节气,农民看着逐渐丰盈饱满的谷穗,内心有小小的喜悦。这时,突然有个女学生说,为什么有小满没有大满。那一瞬间,我认为她问了一个特哲学的问题。我说,没有大满,因为中国人原本的幸福来自于小小的满足,这种满足都是跟着庄稼长的,祈祷老天爷帮帮我,祈祷风调雨顺,我一定好好干活。从来没见中国人祈祷不劳而获让地里长黄金的。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都透着这种敬畏之心、小小的欢喜和保守的善良。所以,称霸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里的东西。

环球时报。那么,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到底如何。


(未完,全文共3860字,当前显示124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