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加快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是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和扶持。全面、客观地把握当前的扶贫攻坚形势,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猴场乡位于普定县东北部,距离县城41公里,辖17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村6个。全乡现有总人口2337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508

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6.4%。多年来,少数民族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6个少数民族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256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5元,年均增长11.76%,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是初步形成能稳定解

决群众温饱的支柱产业。少数民族村因地制宜,开发一批与解决温饱有直接关系的短、平、快种养项目。乡党委、政府以解决温饱、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出台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农业产业的优惠政策,扶持漏寨村建立了核桃种植基地,仙马村建立了林下乌鸡养殖基地,等等,通过基地建设,形成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自2005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自力更生,在上级帮扶下,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了从补郎到猴场的通乡公路砂改油工程,开通了西北到大地、猴场至普屯坝、丫口寨到仙马堂等入组公路,大大改善了少数民族村的交通状况,为实现“交通引领经济”奠定了基础。投入20余万元建造了猛架、煤冲引水工程,解决了1000多人的饮水问题。各村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同时,农村危房改造和改圈改厕等民生工程的实施,切实改善了少数民族村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经过乡村的共同努力,猴场乡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猴场乡经济发展工作虽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发展仍相当缓慢,乡内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少数民族乡镇大多山地多,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猴场乡地处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是典型的“八分山一分地一分水”的地理环境,旱地面积的比重分别高达62.5%,人均水田面积仅0.2亩。由于受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乡内大部分村组只作单季作物,且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问天田”的比重大,收成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天爷”帮忙。

2、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是少数民族山区乡镇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在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修通了入组公路,但因道路等级低、弯道多、路况差,加上客流量少导致车辆短缺(40%以上的自然村简易公路都不通),仍有相当一部分自然村未安装程控电话,少数民族乡镇的群众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量少,接触外界新鲜事物少。由于不懂科学技术、不主动了解市场信息,少数民族群众陷入信息封闭观念陈旧,导致经济落后的困境。


(未完,全文共4277字,当前显示142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