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人民网访问芜湖市长

人民网安徽频道。您好,杨市长,在安徽提到创新,就让人不得不想起芜湖,创新成了芜湖的一张城市名片。您能不能和我们谈一谈,创新是如何成为芜湖城市精神的。

杨敬农。芜湖的创新最初是被逼出来的,不得不走这条道路。去年,芜湖的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排在安徽省第二位,人均gdp在中部非省会城市居第三位,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涌现了奇瑞、海螺、方特等一批优秀企业。今年《福布斯》杂志对中国大陆129座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排名,芜湖位列第18位,居中部城市第一。今天的芜湖,呈现出勃勃生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但在1995年,芜湖的经济总量在安徽省仅排在第10位,大部分国有企业资不抵债,经营十分困难,有的企业甚至走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当时芜湖市财政到年底都关不了门,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是比较低。从全国角度来看,芜湖没有东部沿海城市的开放政策,没有中西部地区城市的资源能源优势,也不毗邻大型中心城市,没有区位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芜湖就要考虑自己的出路,怎么走才能够迈出去。

当时,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就对芜湖发展进行了全面思考和探索。大家觉得,芜湖的根本出路,就是必须要探索出具有芜湖特点的发展之路。

首先就是开放。因为内部没有资源,内部动力也不够,那么只能依靠开放,以此吸引国际国内的优质资源到芜湖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安徽省紧跟国家开发浦东战略,提出了“呼应浦东,开发皖江,对外开放”,并且明确提出,以芜湖为龙头,实行对外开放战略。自那以后,国家和省里先后批准芜湖港对外籍轮船开放,设立了芜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系列开放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芜湖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外来企业开始入驻芜湖,包括海螺、奇瑞。目前,芜湖已有3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并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还包括无为县的电线电缆产业,都是通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引智进来的。

在开放的过程中,芜湖当时引入了很多企业。但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很多企业存续时间不长。原因很多,其中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品牌优势。

从政府层面上说,就是要不断优化环境,出台优惠政策。2008年,省里批准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芜湖是中心城市之一。2008-2009年,芜湖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两个1号文件,同时相应配套了48个政策文件,拿出4.7亿元的自主创新资金,加强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通过这二十多年的探索,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不断强化,竞争力也逐步增强。

在发展过程中,要围绕着怎样去服务企业,怎样有利于各种要素向芜湖集聚来创新体制机制。有了创新的体制机制,一座城市才会有自己内生的竞争力。对此,我们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最早发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国最早推行医药分开,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规范收费行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等,通过这些措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今天,我们不断地总结、思考、反思。在各个领域当中,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是什么促成我们取得今天的成果。


(未完,全文共4428字,当前显示13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