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合并重组下人力资源部署[范文模版]

并购重组下的人力资源整合

为了成功重组,各家企业动用的资金都是天文数字,大型的并购案往往耗时经年,重组各方几乎都是倾其所有。那么,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重组走向失败。

现今,中国企业迎来了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能力为目标的新一轮重组热潮,市场化程度更高,参与主体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宽广。重组主流模式包括:大型国企组织优化,外资并购内资,民企进军国有,中资海外扩张,等等。未来,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由规模型向集约型转变,重组,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常规经营行为。借用哈耶克“扩展秩序”(theextendedorder)的概念,中国企业正在面临如何向世界扩展自己的挑战,基业长青的公司就是要建立能在时间上一直延续、能在不同的空间一直扩展的“扩展秩序”。

重组方都希望把相似的或前后向的业务整合在一起,发挥最优效果,或者把资源注入需要资源的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但是这些良好的愿望却常常被无情的现实打破——1986年,麦肯锡公司选取了1972~1983年间116项公司并购案进行调查,结果却发现,以股东财产增值衡量,只有23%的案例是成功的;hay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近三年中欧洲发生了200多起较大规模的重组,涉及市值约1.39万亿欧元,然而,超过90%的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些调查结果与重组领域一直流传的“7070”法则不谋而合:70%的重组企业未能实现预期商业价值,其中70%的失败源于并购之后整合过程的失败。

成败有因

为了成功重组,各家企业动用的资金都是天文数字,大型的并购案往往耗时经年,重组各方几乎都是倾其所有。那么,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重组走向失败。让我们看两个发生在身边的案例。

年以后,国内pc行业竞争环境日益恶化,企业间价格战造成利润整体下滑,戴尔、惠普等跨国巨头乘虚而入,开始了在中国的“圈地运动”。作为行业的领头羊,联想集团2003年底开始调整战略,决定业务归核化,走国际化道路。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整体并购ibm全球pc业务。

在宣布收购之前,联想很早就进入了战略预警状态,在人力资源方面就开始有意识地为并购做准备。2003年底,联想聘请麦肯锡为顾问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全面了解并购和整合的可能性;在谈判正式展开的阶段,联想与ibm建立了“联合领导小组”,由双方最高层领导牵头,参与者包括咨询公司、投资银行及公关顾问,联合领导小组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关注人员整合。股东换人,ibm的骨干员工有什么想法,愿不愿为新股东服务。并购ibmpc之后,老员工的利益是否受到影响。客户的利益是否受到影响。

为此,联想派出高层与对方的高层骨干进行交流,谈新公司的战略和远景,同时,承诺工资待遇不变,在ibm的股权、期权可转为联想的期权。针对老员工,联想也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说明工作,让全体员工深刻理解并购的紧迫性,以及对联想长期发展的好处;同时,联想和ibm共同派出2500名销售人员到各个大用户去做安抚工作,稳定了市场。在并购正式开始的第一天,杨元庆对中国员工特别强调了三个词:坦诚、尊重、妥协。由于准备充分,2005年5月双方完成全球业务交接,2006年3月提前实现全球组织整合,人员流失和文化冲突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20062007财年第四季度,原ibmpc业务已全部实现赢利,联想并购ibmpc初步成功。

回顾这一过程,联想的当家人柳传志认为。联想之所以能突破并购ibmpc这一“拐点”,一是靠领导人团队,二是靠组织能力、管理基础。他把这两者比喻为“越野行走的两根拐杖”,在两根拐杖的支持下,人力资源的整合顺利完成,企业重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未完,全文共4676字,当前显示14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