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创业服务与项目建设实现良性互动

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7-2316:38:00]作者:未知编辑:studa090629

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从我国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和“三农”问题实际出发,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方案。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做出了更加细化的界定。从我国的国情和农村发展情况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要否定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而推进城镇化,即使我国的城镇化程度达到60%,仍然会有五六亿人滞留农村,所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必须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它们都与解决“三农”问题有关。对此,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双重驱动,这会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社会经济摆脱“二元”结构的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依据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低水平的产物,又是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城乡协调发展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城镇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它以受其影响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腹地而存在,发挥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不存在战略重叠和现实矛盾。目前,有关城乡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较多,这为我国确立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战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

推进城镇化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有利于人口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另一方面,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投资需求随之增长,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这是必然发生的共生现象。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刘易斯模型认为,在二元经济中,传统农业部门最大的特点就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流动的趋势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为前提的,弥补了刘易斯模型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托达罗系统发展了这一论断,建立了一个解释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转移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剩余劳动力的区域转移是理性的经济行为,迁移决策取决于城乡之间预期工资差异。可见,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就必须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种转移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乡之间工资预期的差异,这是政府主导、农民自觉、市场自发三方博弈的结果。结合我国具体现实,在城市“异质性结构”存在的前提下,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适量的小城镇就地转移,实现离土不离乡。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城市中心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的存在,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经济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倾向于某些区域,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发挥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在实现增长极对外围产品的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扩散的同时,实现各种生产要素资源从外围向核心区的流动。这些理论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强调通过资源要素从


(未完,全文共6192字,当前显示142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