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三免一补”政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精)

“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分析

摘要。“两免一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和减轻农民负担一项重要政策。本文分析了“两免一补”的政策背景。在对政策路径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免一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教育均衡发展;民办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5-0014-03

一、“两免一补”政策提出的背景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发展不平衡。而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等之间的差异。

首先是城乡差异。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结构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财力、物力、优秀人力都投向了城市,导致了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城乡严重失衡与教育资源城乡享有的巨大差距。主要在教育经费、师资水平、人均教育经费与升学率等方面。无论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还是从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等指标来看,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在城乡师资水平方面,国家教师编制标准不是根据实际来定的,城市学校相对集中、学校规模及班额较大,农村学校分散、学校规模及班额较小,师资配置理应是农村松城市宜紧。现行规定的师生比是城市小学为1:

19、城镇小学为1:

21、农村小学为1。23。在师资水平上有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相差三十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市均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则多处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其次是区域差异。我国教育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分级办学”体制,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地方各级财政负责。有学者统计,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78%由乡镇负担、9%由县财政负担、省级财政负担11%、中央财政负担微乎其微。近几年来虽然县、乡教育投入比例有所改变,中央也通过教育支付转移加大了对基础教育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但基础教育投入“地方大头、中央小头”的基本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差距必然造成了基础教育投入的极大差距与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以2001年为例,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东部地区平均值为619元、中西部地区为264元、西部地区为282元,三地区的比为:1:0.43:0.46。

(二)贫困及学校布局调整导致辍学率上升

1994-1995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覆盖全国12个省、区179个县近7500万人的大型义务教育调查,发现在贫困地区。有44%的初中生和47%的小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另外,有52%的被调查校长认为儿童未入学可归因于家庭经济困难,有49%的被调查家长认为子女辍学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和学校收费高。考虑到出生人口、流动人口等因素的影响,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了各地要因地制宜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布局调整。但在实践中,有些地区没有根据具体情况科学调研,对一些中小学校、教学点进行简单的撤或并,导致了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虽然有些学校建立了寄宿制,但寄宿制没有完善,有些甚至非常简陋,学生的生活非常困难,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新的学生辍学。

二、“两免一补”的政策路径分析


(未完,全文共4698字,当前显示137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