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农户、深入企业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蔬菜生产发展史

我市的蔬菜生产科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1988年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1998年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困难时期,全市扩大菜田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量,1960年种植面积达到27.1万亩,总产13.2万吨,人均占有量80.2公斤。文革期间,由于受“菜农不吃商品粮”的极左路线干扰,使蔬菜生产一路滑坡,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万亩下降到15万亩。

1978年—198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以后的10年里,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全市蔬菜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积稳中有升,由1978年的14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23万亩,总产达到26万吨,比1978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达到780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0元,比1978年的5元增长了6倍。实现了蔬菜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突破:一是建立了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使全市城镇居民副食品供应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塑料大棚得到了普及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和淡季供应能力三是建立了一批蔬菜加工贮藏设施,提高了加工保鲜能力,均衡了淡季供应

1988年—1998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蔬菜供应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对蔬菜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蔬菜生产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蔬菜生产全面进入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新时期,蔬菜作为短平快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日光温室发展开始起步,到1998年,全市发展日光温室面积0.354万亩,塑料大棚发展迅速,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69万亩,总产39.22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1.7%和50%。蔬菜总产值5883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46元,比1988年增长了53%。

1988年—2009年:进入21世纪后,我市蔬菜生产飞速发展,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到200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1998年增加了21.74万亩,增长84.6%,是1978年的7倍。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占到蔬菜总播面积的14.5%。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5元,比1998年增加了229元,增长率497%。突出表现在:一是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更趋完善三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四是标准化、无公害技术的推广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化服务的深入,为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和向产业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的积极作用

二、蔬菜生产现状


(未完,全文共7408字,当前显示142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