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

祁连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牧民定居工程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祁连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把83%的牧民实现了定居,现牧民定居工程已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阐述了新疆牧民定居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牧民定居草地畜牧业

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按季节驱赶牲畜到不同地区放牧,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局面,成为游牧生产方式的最基本特征。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虽然社会变革不断发生,但牧民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变化。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广阔草地上经营畜牧业的主要是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民族的1000多万人口,直到20世纪中后期,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经营。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生态屏障功能逐渐丧失不仅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西部牧区至今沿用传统的自由放牧经营方式,草地退化严重草畜矛盾是当前生产和生态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生产水平低,草地缺乏合理的利用制度,利用强度越来越大,缺乏抗越自然灾害的能力,牲畜夏活秋肥冬瘦春死,形成经济生态两亏。游牧带来牧民生活动荡,同时给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接触社会,开拓认识带来极大的制约。

目前,草畜矛盾是影响草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提高饲草料供给水平可以积极的解决草畜矛盾。所以,牧区草地畜牧业改革的中心突破口是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牧民定居种饲草料,暖季在天然草地上放牧,冷季进行舍饲,减轻对天然草地放牧压力,从而有效防治草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1牧民定居现状

祁连县和政府于1986年提出祁连畜牧业要改变四季游牧的生产方式,必须要走定居发展的道路,把实现牧民定居作为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中心环节,逐步使草原畜牧业由传统的四季游牧方式向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的生产方式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半集约化经营转变。从1987年至2000年的13年,通过采取广泛的宣传和建设完善定居点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先后使83%的牧民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牧民定居后,牧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定居点建设了人工饲草料地,建立了配套的服务设施并逐步改善了牧民的教育文化卫生条件,提高了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祁连的草原畜牧业从此由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跨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新疆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以来推进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抵御大的自然灾害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996年至1997年冬春我区遇到了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暴风雪灾,牲畜损失较为严重,但已实现了牧民定居的牧区,基本上没有受到雪灾的影响。如,新源县越冬渡春成幼死亡率只有0.36%,有2000多户牧民牲畜无一死亡。福海县定居牧民饲草料充足,牲畜死亡率只有0.2%。在2000年的特大雪灾中,伊犁地区大部分牧民已实现了定居,饲草料准备充分基本做到了抗灾自救。阿勒泰地区是一个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的牧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制约,畜牧业一直沿袭着游牧生产方式,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受灾严重。从1984年开始建设2817项目区,到1992年基本建成并成为牧民定居工程的样板工程,目前已显示出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牧民定居后发生的变化2.1牧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牧民定居的基础设施建设按“三通、四有、五配套”的要求进行,逐步改善了牧民的生活环境。目前牧民的户均住房面积在2260——100m左右,比定居前的20——30m高3倍以上。棚圈面


(未完,全文共4811字,当前显示147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