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农业废弃物在非耕地设施中的利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我国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前景

摘要。总结了我国近50年来核农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了重点发展领域。

关键词:核技术;农业;应用;发展

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简称为核农学。我国核农学的研究与应用开始于1956年,现已在航天育

种、同位素示踪、农产品贮藏保鲜、害虫防治、低剂量辐射刺激生长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40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核农学人才和科技队伍,我国核农学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专家的高度赞誉,1999年我国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为亚太地区核农学的牵头国。

1我国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1.1作物辐射诱变育种

我国辐射诱变育种研究工作虽比国外晚约30收稿日期:2004-10-15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协软科学课题(编号:r04207)。

作者简介:刘春泉(1959—),男,江苏如东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副产品辐照加工标准化体系和产业化研究。tel:(025)84390431;e-mail:lcq@jaas.ac.cn。

年,但发展较快。到2001年底,我国累计育成作物新品种625个,占全世界辐射诱变育成作物新品种总数的27.2%,总推广面积在330万hm2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辐射诱变育成的新品种每年为国家增加粮食35亿kg、棉花1.5亿~1.8亿kg、油料0.75亿kg,创经济效益38亿元左右。浙江农业大学育成的水稻新品种浙辐802连续9年居全国常规稻推广面积之首,累计种植面积达140万hm2,创社会经济效益22亿元;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育成的多抗高产小麦品种原冬3号,1986~1993年累计推广面积100万hm2,增产小麦4.5亿kg,创社会经济效益5.4亿元。该所“九五”期间育成的中原单32号粮饲兼用玉米于1997和1998年分别通过河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国家牧草品种审定。1987年我国开展航天育种研究,至2003年共

育成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蔬菜、莲等作物新品种20多个,示范推广面积超过30万hm2,居世界先进水平。

1.2农副产品辐照加工

我国农副产品与食品辐照加工研究始于1958

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工艺方法、装置设施及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已批准辐照食品6大类国家卫生标准和17种国家工艺标准,并于2002年建成“农业部辐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目前我国农用辐照装置已超过70座,分布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40多个城市,有100多个单位分别对200多种农副产品进行了辐照保鲜、杀虫灭菌、改善品质等方面的研究。“九五”期间,全国农副产品辐照加工35万t以上,产值达60亿~65亿元,并向集团化、商业化方向发展。

1.3同位素示踪技术

据近10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应用同位素示踪

法,以水田、旱地、草场和林果地为研究对象,阐明化肥中营养元素被作物吸收利用造成的损失、农药损失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新的施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增产粮食19亿kg,创社会经济效益28亿元。1996年以来,利用示踪技术研究出“保氮复合碳铵”新工艺,可提高氮肥利用率6%~10%。应用15n研究水稻基肥和穗肥施用技术,累计推广面积67万hm2,创社会经济效益4000万元。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动物生产和健康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国家级奖10多项。

1.4低剂量辐射刺激生长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利用低剂量辐射处理


(未完,全文共18513字,当前显示144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