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2017年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1年全省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1年我省的夏粮生产,遭遇了冬春连旱、冬季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由于各项惠农政策和市场稳定有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有力,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狠抓科学抗旱、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等抗灾应变、弱苗转化措施,最终实现了夏粮连续八年增产,小麦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据省统计部门资料,全省夏粮面积3542.66万亩(增32.06万亩)、亩产315公斤(持平)、总产1117.2万吨(增11.8万吨),其中小麦面积3168.62万亩(增29.01万亩)、亩产323公斤(增2公斤)、总产1023.2万吨(增15万吨)。据各市统计数合计,全省夏粮面积3787.05万亩、亩产367公斤、总产1391.7万吨,其中小麦面积3461.55万亩、亩产376公斤、总产1300.0万吨。泰州市、扬州市夏粮和小麦单产首次在省辖市中突破400公斤,小麦单产达到410公斤;全省有8个县(市、区)小麦亩产达400公斤以上(其中:海安县459公斤,宝应县440公斤,高邮市428公斤,兴化市417公斤,泰兴市414公斤,江都市405公斤,沛县403公斤,姜堰市403公斤)。大中农场高产增效创建小麦万亩示范片,经省级测产验收抽测3块田平均亩产为670.1公斤,是本年度验收的最高产量,最高田块亩产达689.9公斤,再次刷新了我省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灾年丰收,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来小麦良种推广和抗灾应变技术有了较好的基础,也得益于广大干群共同努力抗击旱情和后期天气十分有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2011年全省小麦单产再创新高,主要是由于淮南地区小麦大面积实现了平衡增产,偏旱气候条件对淮南地区小麦相对有利,特别是后期光照足、病害轻、穗数足、倒伏少,是淮南小麦普遍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种

特殊的气候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重演性。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稻麦两熟茬口偏迟、适期播种压力大,机条播面积减少、播种质量得不到保障,技术指导到位难、措施落实到位难,品种“多、乱、杂”有抬头现象,小麦生产效益有递减趋势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明年夏熟小麦生产持续增产压力很大。

今年秋播工作总体上要以强化惠农政策落实为抓手,稳定播种面积,以“四主推”为核心,优化品种布局,加强配套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立足防灾减灾,落实好抗灾应变措施,提高秋播质量,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技术措施上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谋划适应稻麦两熟高产要求的茬口衔接及品种布局稻麦两熟是我省主要的种植制度,茬口衔接偏紧是目前制约我省稻麦两熟高产特别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因子。从周年高产角度出发,茬口衔接要做到水稻、小麦兼顾,只从小麦或水稻一熟高产出发,过度推迟后茬播栽期,极易造成“迟茬接迟茬”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实现稻麦两熟周年高产和效益最大化。各地要认真分析当地稻麦两熟品种布局及茬口季节矛盾现状,科学论证,提出适应稻麦两熟高产要求的茬口衔接要求及相应的品种布局搭配方案,从今年秋播起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使稻、麦两熟品种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粳稻腾茬偏晚的茬口,秋播小麦宜选择生育期偏短的早熟小麦品种,尤其是淮北稻茬麦地区应考虑半冬性与偏春性品种搭配种植。


(未完,全文共4090字,当前显示133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