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1424家农信社将改制为农商行

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的政策效果分析

——基于支农力度的视角

付小曼郭中华卞韧雷亚萍翟亮亮(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10095)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改制的目标就是借鉴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其自身改造成既能商业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户的有效资金需要的现代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对邯郸市10家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前后的支农力度和商业可持续性行为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发现:2008-2012年间,农信社涉农企业的贷款额增加了,尤其是对大型涉农企业的贷款明显增加。对于农户的贷款业务中,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发放额减少,而抵押、质押贷款却增加了。同时在改制后,农信社的经营状况确实得到了改善,实现了促进自身商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改革支农力度商业可持续性政策效果

一、引言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要力量,在吸引社会资本、服务农业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所处的区域市场等原因的影响,我国农信社的实际经营效率相对十分低下,2001年底,全国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达到44%,有46%的信用社亏损,信用社的资不抵债额快速增加。为了促进上述问题的解决,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决定选取浙江、江苏、陕西、贵州等8个省作为首批试点区域,逐步试验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并于2004年8月决定将改革推广到除海南和新疆之外其他省份。

改革方案中指出,此次改革核心是两个任务。“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种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二是改革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而且在此次改革方案中还具体规定了农村信用社改制的产权形式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一体化程度和信用社自身的发展状况确定不同的组织形式,其中最主要还是改制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但是农信社在改制后,其在农村贷款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有没有发生变化,其实际经营效率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却不得而知,目前学术界也鲜有研究能够从支农力度角度来研究改制的实际政策效果。因而本文将总结前人在农村信用社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上,以支农力度和效率出发点,综合论述农村信用社改制实际效率。

二、理论综述

(一)农信社体制改革模式的论述

对于农信社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国内的学者和专家几乎一致的觉得应当对我国农信社进行改革,但对于其改革方案和改革方案,却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农信社改革应坚持合作制。刘民权(2003)认为,从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农信社改革应坚持合作制,坚持为其社员服务的原则。殷孟波(2005)则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剖析农信社改革采取合作制的及时性和必要性,认为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的应是

如何建立起一整套与当前的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主要是指低交易费用)信贷资金供给体制,以满足客户的融资便利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而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真正落实合作制原则、为合作制正名的问题。

(2)农信社改革应采取股份制。沈全峰(2009)认为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合作制一直没能体现出来,以合作制为改革目标,不能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王家传(2003)认为,由于相关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是以共有产权占主体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这种特色导致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金融环境,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它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实现商业化运作。


(未完,全文共7369字,当前显示149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