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成长

——论《草房子》的现实意义

摘要。曹文轩的《草房子》是一部撼动人心的少年成长小说,尽管讲述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北乡间的几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却仍富有浓厚的现实意义色彩,光照着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不管是现在的儿童,还是曾经儿童过的成年人,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心都会伴随着那几个乡间孩子一起经历成长。

关键词:《草房子》成长

现实意义

曹文轩的畅销书《草房子》久负盛名,自1997年出版后,已数次印刷,可谓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而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草房子》里面蕴含着一个真实而美丽的永远主题——成长。成长在儿童文学中一直是被热衷于表现的母体之一,尽管作者讲述的故事发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但仍不失现实意义。曹文轩也在不断重申“‘从前’也是一种现实——从前的现实。”“人类的基本人性,或基本的生存状态以及基本的审美欲望,是不变的,永恒的。从前与当下息息相通。”[1]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会经历成长,而在儿童这一特殊阶段成长显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在西方成长小说中,它有一个所谓的启悟母题。启悟母题就是描述主人公通过磨难历险达到再生的一种经验。”[2]在《草房子》的孩子中,正是体现了这种经历磨难、破茧成蝶的成长。其现实意义集中表现在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上。

一、成长中自我矛盾

具有身体缺陷的秃鹤,是个小秃头,年幼的他曾不以为然,还常以被抚摸头为代价去换取一个橡皮、尺子之类的小东西作为好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自身秃头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他变得不快乐了,认识到“秃”是一种缺陷,甚至不想上学。这便是成长中自我不断认识的矛盾。那么怎样看待自己的缺陷,能否认识及接受缺陷就显得极为重要。


(未完,全文共2927字,当前显示73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