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为政当思“水无沙”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西吉县实验中学马维清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3、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多媒体),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文本背景

(一)、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2、我们对刚才了解的知识小结一下:“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和小令。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又名“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三)、了解写作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是二二二拍停顿,最后一句是三一二拍停顿。

(2)读出语调。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两次,第二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学生配乐诗朗诵。(4)同学背诵这首小令。

(二)、景物分析:


(未完,全文共3971字,当前显示131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