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放大与缩小(1)

教学设计

姓名:彭英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59至60页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教师引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同学们都熟悉,说说他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讲讲。(课件出示)

2、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1,操作探究,理解放大的意义。出示课件,初步感知。出示图景:出示课本主题情境图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3、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像刚才观看的图片放大或缩小后,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体会放大与缩小的应用规律

1、教学例4: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让学生明白放大的意义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注意:边长,周长,发现变化规律,面积呢。内角呢。}

2、操作探究,理解缩小的意义。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自己运用学习方法学习,交流,汇报。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


(未完,全文共3095字,当前显示101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