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研究

【摘要】

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没有完成的制度改革,没有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若处理得好的话,可以加速城镇化,集中土地发展规模种养植,提高居住环境、收入、教育、医疗、环保等水平。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土地流转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土地流转;现状;问题;思路和建议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没有完成的制度改革,没有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农村土地无论是流转的方式、流转的范围、还是流转中的价值体现和价格发现,都处于一种初级的水平,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对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贡献较小。加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城乡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缓解,还有拉大的趋势。世界银行研究指出,人均gdp小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经营土地为主,当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时,农民土地的商业运作和市场价值才能开发体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至2008年底,我国人均gdp以上3000美元,因此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已有了客观的经济基础,若处理得好的话,可以加速城镇化,集中土地发展规模种养植,提高居住环境、收入、教育、医疗、环保等水平。

一、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状况

(一)农村耕地流转的特点

1.流转进程趋于加快。为了进一步加快流转进程,一些地区作了不少新探索。

2.流转主体趋于多元。一些社会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参与了农村土地流转,并逐渐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参与主体。

3.流转形式趋于多样。随着流转主体的日趋多元化,流转的形式也出现多样化趋势。由过去以转让和互换为主的流转,逐步转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

4.区域差异趋于扩大。由于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水平各不相同,不同区域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态势。

(二)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

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依靠国土资源部2008年出台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文件来执行,《办法》中的土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也就是,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

目前,各试点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长效机制。主要办法是农村目前实行“双置换”,要求农民用承包地换城镇户口和社保,宅基地换楼房。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归属不清是影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障碍


(未完,全文共5622字,当前显示122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