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学习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

漫漫黄沙覆盖着山川,贫穷的农民与他们的牲口一起挤在土房的屋檐下。没有人家有自来水,也没有商店卖衣服,只有用一股股的线织成的上衣和裤子。驴车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几乎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是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关于我国甘肃省黄羊川村的描述。

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温世仁,一名台湾电子业巨子、优秀出版人,和他大学同学林光信,从2002年开始一起开展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工程———以网络带动西部农民摆脱贫困的“千乡万才计划”,并寄望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到中国8亿农民身上。

2004年12月7日,就在温世仁的实验工程一切进展顺利之际,他溘然长逝,他的工程遭遇了暂时的挫折。人们在缅怀温世仁,为黄羊川村扼腕叹息的时候,没想到一个更大的“共富工程”将在全中国展开。

十一五规划建议重点着墨社会公平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评价“‘十一五’规划建议”是我国从“先富”开始向“共富”转弯,是一个执政党的“穷人致富”工程规划。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将在未来的5年,将温先生的一个地方工程变成一个惠及每一个老百姓的国家工程。“比起以往的五年计划,这次‘十一五’规划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一个好的讯号,意味着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从‘先富’转向更为实际的‘共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说。

王思斌认为,与历次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将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从“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等字眼都可看出,中央下决心和大力气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显然,以前一直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也将让位于“效率与公平并重”,或“更加注重公平”。中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对于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的五年规划就是从政策取向上,扭转以往的社会失衡,使弱势群体受到保护,并有机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

事实上,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提高个税起征点,到近来官方在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动作,种种迹象表明,中央将重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趋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从这次“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可以看出,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个时代的努力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85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他的“先富”理论。

有评论指出,邓小平所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有着“等贵贱、均贫富”传统的中国,在普遍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心态的中国人中,是划时代的振聋发聩之声。在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发生了一幕幕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生动故事。

躺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病床上,来自河南的石先生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主角。病榻之上,他虽然很痛苦,也有些孤独,但是也掺杂着几丝欣慰,因为他曾经辉煌过,富裕过,身患癌症才有能力到北京来求医治病。他说:“因为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我们才敢去挣钱,才敢去发财。”


(未完,全文共9571字,当前显示13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