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情的重要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产生出更多的现代理论成果,当前,我们依然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的现实实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三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有机整合,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其获得中国形态和内容、别赋予中国作风和气派,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契合点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同性,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1.民本和人本的群众观念。中国古代浓烈的民本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熹的“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荀子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格言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为邦本”和“爱民恤民”等思想的经典阐述。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种“民本”中的“民”显然是一种不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存在,但毕竟也看到了民众在稳定国家和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透露出一种朴素的人本气息,是一种朴素的群众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思想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认为劳动是群众创造的,离开劳动群众,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谈到怎样研究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时候也指出人们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正是这些广大群众的、整个民族的、整个阶级的行动“引起重大历史变迁”[2]。

2.对理想社会期待和追求的共同指向。中国古代的先哲在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的同时,基本上都要描绘一幅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作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无论是何派何家都憧憬向往着“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对此作过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马克思主义视全人类的解放为无产阶级的使命,主张推翻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统治,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最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与高度幸福。这样一种追求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以现有的历史基础为前提的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未完,全文共4133字,当前显示136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